【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俞进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的几个基本命题

发布时间:2023-04-18    点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的几个基本命题

俞进伟

[摘  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实际上就是要选择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问题,这一过程中需要使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又能彰显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色。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需要理性思考几个基本命题。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些论断前瞻性地洞察了世界各个国家发展的根本规律。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彰显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显示器”。可以说,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高等教育发展总是受到内、外部的共同作用,当下我们必须寻找到理性思考与自主选择高等教育体系道路的依据,使高等教育体系既符合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又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当前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以下几个命题,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到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艰巨性与复杂性,从而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提供指引。

 如何实现“政府主导”与“高校主动”的互动平衡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是我国推动公共事业的中心,因此,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客观上要求政府不但担负着制定相关政策与选择项目的责任,还具有对相关资金进行配置的权力。从历史进程来看,这种“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伴相随,体现了国家意志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导向作用。

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持续改革创新的过程,改革创新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体系的动力源泉,而高等教育体系的程度提升又为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相似性,甚至是相同性,很难分出彼此,同样,通过综合化改革而达成的高等教育现代化都无法绕开政府主导型的体制机制。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基本符合我国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来源,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等全方位改革与高等教育体系之间存在很强的内在契合性。

“政府主导型”高等教育现代化推进机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动员高校或群体来推进政府的意志指向,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这种体制的高效性。但是,“政府主导型”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推动机制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在这种机制下,政府这个“决策中心”有可能因为“信息差”而出现“决策延滞”或“形势误判”,甚至出现“决策失误”现象,并可能会影响高校的办学活力与办学主动性等,从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后续推进可以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与“高校主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动力机制,不但可以弥补“政府主导”机制的不足,还可以增强高校的主体意识,发挥高校的主体能动性。事实上,自国务院批准《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以来,我国就开始一场以“放、管、服”为中心要旨的政府职能改革,在高等教育领域也逐步探索“管办评分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教育督导”“分类管理”等政策体系,这为探索构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型动力机制创造了政策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主动”与“政府主导”并不矛盾,也并非要否定“政府主导”,相反,“政府主导”依然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特色所在。“政府主导”与“高校主动”相结合意味着两种机制形成互动与协同,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政府主导”有利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资金投入”与“统一治理”,“高校主动”可以凸显高校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价值与基础作用,有利于采取相关措施的及时性与针对性。

如何使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相得益彰

高等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坚持“中国特色”;同时,“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因此,“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一体两面”,彼此是相互支撑与相互促进的关系,是高等教育体系过程中最具挑战性和价值性的部分。

高等教育现代化离不开国际化,并且总是与国际化相伴相生、彼此依存。历史表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汲取国际先进办学经验与先进模式的过程。从高校内部变化的微观层面来看,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所取得的成就与大量留学归国的优秀人才的贡献分不开,他们将国际新思想、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引进国内,为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与科研能力提升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引进国际优秀人才来华任教、讲学或从事科研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学术眼界,丰富了教育资源;并通过国际交流扩大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参与了全球教育治理,扩大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外在地表现为“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应找准本国的“基因”,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最终促使这个国家高等教育迈向辉煌,应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因此,“中国特色”反映了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主义底色。但是,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必然是符合世界标准、且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承认的高等教育,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应该要有“他者”的眼光,吸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并以此丰富自身的样态。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既要以中国眼光观世界,又要以世界视角看中国。只有将我国的高等教育置于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与标准中来考察,并以此来完善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才能凸显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高等教育体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用全球视野和历史高度,将具有中国特色与符合国际标准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锤炼得更加成熟和精致。

当前,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和教育对外开放的持续扩大,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不但可以通过提升高等教育办学实力来吸引国外学生来华接受高等教育,还可以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办学,为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需要将全球视野与本土视野充分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又要树立“兼容并蓄”开放理念,科学地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共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如何使统一性与多样性保持协调

高等教育属于体现国家意志和担负使命的上层建筑,国家意志往往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方向、动力与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统一性往往体现为宏观层面的建设方案与核心目标的一致性。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以服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核心,进一步提高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结构体系、部分大学与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前列。这些目标往往是在中央政策的指引之下实现的,这就意味着相关政策法规难免出现“统一化”的倾向,事实上,我国通过学科评估、质量评估、“双一流”建设等方式形成了较为统一而系统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标准。

但是,地方政府对中央出台的高等教育现代化政策作出的回应却是多样化的。正是这种具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际差异的方案使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路径呈现出多元性,而且,地方政府出台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举措的多样性都是建立在中央政府“统一性”举措之上的,是“守正创新”式的政策举措。

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正确处理“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特别是在管理体制上如何理顺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条”与“块”的关系问题。“统一性”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规划、方针政策与基本要求的一致性,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然;“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初期,地方政府针对本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自主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化模式的结果,因此,这种“多样性”不但可以体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阶段差异,更能体现高等教育的首创性。基于此,高等教育体系要将不断涌现且蓬勃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与民办院校纳入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行列之中,还要进一步丰富高等教育办学形式,要将成人高等教育与继续高等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现代化体系之中,这样可以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不同需求,甚至还可能会催生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创新与变革。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历程的分析就可以发现,省级政府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所采取的所有措施都必须“适应”中央政府的相关政策,但是,如果地方政府只是一味地为了“适应”中央政府的政策,就会采取消极被动的举措,因此,地方政府的“适应”性举措必须能够转化为积极主动和富有创新意识的举措,这就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和阶段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特色化的举措。例如,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持续到现在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来看,1980年代中期广东开始进行标准化考试的探索,1990年代初湖南、海南和云南开始的“三南模式”改革,本世纪初江苏多次探索形成的新高考模式,以及持续十多年的分省命题考试制度,都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多样性”的体现。当然,这种多样化的举措都是地方政府在遵循中央政府政策统一要求基础之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所作的回应,也是央地良性互动的必然结果。

如何既能继承传统又能推陈出新

现代化是一个包含多维意义的概念,现代化过程至少也包含了思维观念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点不在于其物质基础的超前性,而是其发展思维(观念)与发展目标的现代引领性或先进性,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实质就是高等教育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进行创新转化的过程。在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合理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如何实现两者平衡,是割裂两者关系,还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毫无疑问,将传统与现代作为对立两极的发展思维是行不通的。在这个“加速社会”中,如果一味地坚持传统思维模式,拒斥现代性,那就意味着食古不化;如果完全抛弃传统,一味地追求“现代性”,以实现所谓的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那也是一种“无根”的创新。

在推进高等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克服传统因素的消极影响,又要充分吸收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转化为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的“动力”,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能汲取西方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又走出了西方现代文明陷入的困境”,这就需要高等教育体系充分重视中国高等教育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资源。“传统”与“现代”并非绝对的对和错,即使是现代性的“时代意见”也并非“全都符合真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而“‘传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诠释与使用中获得它的活力,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诠释中改变它的面貌。”通过对亚洲国家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程分析可以看出,在亚洲的儒家文化圈中,我国教育传统与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影响是有迹可循的,如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无不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我们期待吸收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来解决人的精神空虚、民族冲突以及自然环境的失衡问题。可见,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总是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难点在于,我们很难直接从中国高等教育传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成答案,这势必要求我们要认真厘清传统高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挖掘和利用,取其精华而用之。

【作者俞进伟,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原载2022年第2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编辑:王  瑶


上一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一周年:智慧教育“国家队”赋能数字化变革

下一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贺祖斌:中国式现代化指引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

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
 Copyright © 2021 云南师范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