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丽:高校信息化要通过治理发挥效能

发布时间:2023-03-09    点击:

过去,信息化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而现在,要进一步实现转型,信息化部门必须参与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主动作为,把信息化工作内嵌于学校教育教学和综合治理工作中,融入学校事业发展。

在谈到疫情为信息化部门带来的思考与启示时,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艳丽如是说。

她表示,防疫工作为信息化部门从“幕后”走向“台前”提供了契机,信息化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建立了更加良性的合作机制。随着防疫形势的变化,场所码、健康打卡等系统逐渐落幕,但由此形成的信息化综合治理的机制,则一定会长期影响高校未来的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从“幕后”到“台前”


《中国教育网络》

图片

疫情三年对高校信息化工作有诸多改变,以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为例,总体来看,您认为这三年的工作对学校未来的信息化工作有哪些影响和启示?


图片

李艳丽

我认为,三年来,疫情防控工作对学校未来信息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凸显了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我想这个大家有目共睹,不用展开。教育部2022年开始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各高校也都从战略的层面将信息化作为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是达成了数据治理的共识。比如,疫情前,学校可能只掌握正式员工和学生的相关信息,而对于其他流动性比较大的人员,如员工家属、校园商户等,却无法掌握;在疫情防控的契机下,学校建立起全量的人员台账和相应的管理机制,让所有相关人员信息快速落位,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现了对人员的精准管理。


三是推动了智慧育人的实践和发展。三年线上教学的实践,不再只是在形式上简单地把课堂从物理空间搬到网络空间,而是在实践中推动大家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变革的深层次去思考、去研究、去转变,从而进一步形成智慧育人环境、数字教学资源、综合评价等全方位的布局,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中国教育网络》

图片

对比疫情前与疫情后的信息化部门,您认为最突出的变化体现在哪里?


图片

李艳丽

让信息化部门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过去,大家虽然一直使用信息化部门提供的系统和服务,但对信息化部门的了解并不多。师生关注到信息化部门的时候,往往都是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网断了、系统宕机了。而在疫情期间,无论是线上教学、线上办公的信息化支撑,还是快速响应防疫需求、校园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对,都让大家看到了信息化部门的价值和能力。

有些疫情前需要信息化部门大力沟通和推动的应用服务,比如电子签章、移动校园等,借疫情防控的契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老师和学生的需求范围内,信息化应用的成效就能更快、更好地显现出来。当然,与此同时,无论是从学校层面,还是从师生层面,对信息化部门的要求和期望也变得更高。


应用会落幕  机制将留存


《中国教育网络》

图片

疫情防控期间,人大信息化部门采取了哪些行动来应对疫情?


图片

李艳丽

校园疫情防控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面对复杂多变的防疫形势,信息化部门以需求为先,快速响应防疫工作所需,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累计上线、使用防疫和保障相关信息系统及应用近20项。再比如,2020年初疫情刚刚爆发时,我们紧急启动建设了50多个视频会议室,为学校疫情防控线上工作调度指挥提供了平台支持,从需求调研、各单位会议室的情况调查,到制定方案,最后完成采购和部署,只用了十天左右的时间。我们还大力推进了移动校园和电子签章的应用,及时为学校师生提供日常办公、疫情防控、校园生活服务等方面的移动服务。

《中国教育网络》

图片

就人大的实践来看,哪些是容易实现的?哪些实现起来具有难度和挑战?为什么?


图片

李艳丽

对于具体明确的业务需求,技术层面的工作相对容易实现,而涉及跨部门业务流程和数据治理的相关工作则更具挑战。


比如,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需要精准地掌握师生每天的健康信息,包括核酸、疫苗等相关数据,严格进出校管理等等,这些工作都依赖于人员信息数据的精准性。

实际上,摸清、整理好这些数据经历了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们依托学校层面的疫情防控专班工作机制,统一调度、明确各部门分工,并在各部门统一认识、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梳理建立了完整的人员数据库,包括商户、家属和流动性较大的人员信息等等,真正做到了人员数据的及时更新和维护,实现了精准管理。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上一篇:余胜泉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路径

下一篇:网信中心召开全光网络技术交流会

呈贡主校区:呈贡区雨花片区1号 邮编:650500
一二·一西南联大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298号 邮编:650092
 Copyright © 2021 云南师范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