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全国各地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纷纷提及“智慧校园”的建设。
随着《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发布,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
那么,智慧校园是什么,学校可以从什么方面切入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呢?本期青鹿早报,让小鹿给大家讲讲~
开放、共享、整合
是智慧校园的重要特征
智慧校园是综合运用云计算、5G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学校的主要业务和教育教学关键环节深度融合,通过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逐步形成“可感知、可分析、可诊断、可成长”的新型校园生态。
通过“智慧校园”项目的建设,可以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和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个系统的共享、整合,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
简单来说,智慧校园是通过运用新技术实现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融合互通,简化工作流程、操作,提高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更优分配,促进学校各方面更高质、高效发展。
智慧校园,管理先行
我们能够看出,智慧校园主要是通过整合来提高校园工作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
实现该模式的基础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即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底层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智慧校园必须建成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打破校内信息孤岛,规范数据的描述和存储,减少数据的冗余,提高工作效率。
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应具有灵活的兼容性和接口,方便各系统数据融合、共享,实现数据统一管理。
校园所积累的大数据将为决策层服务,通过无处不在的物联感知网络,统计和分析教育教学的实现数据及校园人财物等资源配置,辅助决策办学方向。
除了数据管理,智慧校园也应做好业务的统一管理,提高各类业务运作效率。
统一的校园管理系统将基于学校组织机构的业务逻辑对各机构产生的数据进行智慧集合,包括融合了学生、教师、人事、资源、后勤、资产、教学等管理数据。

不同部门各个业务环节所产生的数据,将自动流转到下一个需要这个数据结果的环节,这将帮助管理层极大地提高运作效率、工作效果,实现流程审批、协同工作、公文管理、教师评价、信息发布、档案管理等高效运作。
总结归纳一下,智慧校园建设可从底层数据平台考虑起,该平台将通过数据管理、业务管理的统一化,实现校园整体工作效率的提高。
优秀的智慧校园管理底层平台
应具备这些能力
小鹿认为,优秀的智慧校园管理底层平台应具备以下这三种能力,供大家参考:
即能汇聚校园运作的大部分核心数据,包括教务、德育、总务、人事、家校互通等板块,这将为做好统一的数据管理打好基础。
即平台功能符合学校行政管理者、教职工的使用需求,做到易用、好用、可常态化使用,只有真正用起来,平台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发挥。
即平台拥有灵活开放的对接中台,可将学校建设的不同系统进行整合。随着学校信息化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更多新应用、新系统,只有保持开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青小鹿校园综合管理平台
完全符合上述三个条件
在应用层面,能为学校三处一室提供完备的、好用易用的功能服务,拥有学校大部分核心数据,且各部门数据的流转与归档基于业务间相互联系的逻辑,可极大减少重复工作量,给行政管理者、教师减负。
在拓展层面,拥有灵活、开放式的对接中台,支持与第三方软硬件进行数据对接与汇总,包括智慧课堂、班牌、门禁、监控、物联管控等,可为学校提供智慧校园建设的数据管理底层平台。
转自:青鹿教育科技